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ICT人才发展高峰论坛在南京举行

时间:2025-04-10作者:来源:

3月29日,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主办,东南大学、华为联合承办的ICT人才发展高峰论坛在东南大学举行。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时代ICT人才培养新路径、产教融合创新机制、AI时代课程体系改革等核心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600余位专家代表参会,共同探讨数字人才培养的未来方向,并达成重要行业共识。

 

ICT人才发展高峰论坛在南京举行

ICT人才发展高峰论坛现场

 

江苏省南京市市长陈之常表示,南京正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在这些方面,南京市政府与华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希望双方构筑更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在AI产业、工业软件、软硬件协同联合创新等方面再创佳绩,推动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ICT人才发展高峰论坛在南京举行

陈之常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校长孙友宏表示,要构建“理论+实践+创新”的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产教融合至关重要。东南大学通过共建ICT学院、成立联合实验室、举办ICT大赛等,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前沿技术、参与真实项目的机会,助力学生在 AI 时代的浪潮中成长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未来,学校期待与社会各界携手,共同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

 

ICT人才发展高峰论坛在南京举行

孙友宏

 

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潘漫表示,此次大赛为同学们提供创新实践和学习交流平台,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期待更多高校和企业携手合作,共同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ICT人才发展高峰论坛在南京举行

潘漫

 

华为高级副总裁、中国地区部总裁曹既斌表示,华为始终坚信“技术为根,实战为魂,产业牵引”,始终坚持深化产教融合、建立联合实验室、实战育人,与全国650多所高校建立ICT学院,并通过虚拟教研室、AI实习生计划、创新训练营等项目,让20多万名学生在实战中掌握前沿技术。未来期待与更多高校合作,融合创新,共同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

 

ICT人才发展高峰论坛在南京举行

曹既斌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副组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王泉以《以数据洞察先机,以智慧赋能教育》为题作报告,他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应该从知识体系、教学方式、教师角色、教育治理模式、评价方式出发,重塑教、学、管、评等环节,进行全方位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发展。

 

ICT人才发展高峰论坛在南京举行

王泉

 

东南大学教务处负责人陆金钰分享了东南大学在“AI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他表示学校通过构建交叉学科专业群、开设高阶课程、开发新型教材、搭建智慧课程平台,用人工智能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教师教学精准化、高效化和学生学习个性化、多元化,成效显著。

 

ICT人才发展高峰论坛在南京举行

陆金钰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执行秘书长、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字教材出版中心主任张龙分享了数字教材的建设与应用,他表示,国家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高教社和华为合作,推出聚焦自主技术、产教融合、能力导向、突出实践的系列数字教材,支持国家重大教育教学改革专项。未来希望面向教学场景,推动数字教材的集成化、智能化和国际化,助力数字教材标准化建设。

 

ICT人才发展高峰论坛在南京举行

张龙

 

华为ICT战略与业务发展部总裁彭红华表示,在实战化ICT人才培养方面,华为通过运营ICT学院、打造实战精品课程、举办华为ICT大赛、促进人才双选等,构建全方位、实战化的ICT人才赋能体系,培养千万数智人才。

 

ICT人才发展高峰论坛在南京举行

彭红华

 

活动现场举办了“昇腾AI+DeepSeek成果发布仪式”。基于昇腾AI+DeepSeek大模型,东南大学开发出“医擎”(YQ-Med)重症大模型、医道星途医学教培智慧平台,实现了创新成果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落地。

 

ICT人才发展高峰论坛在南京举行

 

现场还发布了“新工科产学合作数字教材建设项目”基础软件系列教材,华为携手高等教育出版社、高校联合打造首批基础软件系列教材《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基于openGauss》《openEuler操作系统教程》,该系列教程将突破传统纸质教材局限,更有力支撑资源动态更新、实现知识共享。

 

ICT人才发展高峰论坛在南京举行

 

在圆桌论坛环节,专家学者就如何应时应景地进行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进行深入的探讨交流。大家一致认为,需要持续践行产教融合,促进ICT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助力科技发展与产业升级。

 

ICT人才发展高峰论坛在南京举行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