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东北亚ICT人才高地如何炼成?解码沈阳工学院背后的华为力量

时间:2025-04-30作者:王梓霖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在数智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一直以来,不少高校的教育中存在着课堂知识体系滞后于技术迭代、实际环境难以满足实操需要、毕业生技能储备与产业需求脱节等诸多痛点。数智时代的高校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打破“纸上谈兵”的人才培养困局?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沃土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与沈阳工学院展开深度合作,正以一场产教革命重构数智人才培养逻辑,上演着中国ICT人才培养的“破冰实验”。

 

东北亚ICT人才高地如何炼成?解码沈阳工学院背后的华为力量

 

2025年4月25日,华为联合沈阳工学院成功举办数智时代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我们得以了解这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成为汇聚产业资源、教育资源和创新动力的校企深度合作新典范。

技术融合:全栈ICT底座构建“数智练兵场”

实验室集群:对标产业一线的“实战前线”。沈阳工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由26个实验室构成的“技术矩阵”令人震撼:数据通信实验室里,华为NetEngine路由器与CloudEngine交换机承载着万兆级网络流量;昇腾人工智能实验室中,Atlas智能小车正通过图像识别模拟自动驾驶场景;鸿蒙实验室内,学生基于LiteOS系统开发智能交通沙盘……这些设备并非“展品”,而是华为将企业级技术栈引入校园的真实写照。从5G基站到工业互联网,从鲲鹏云到机器视觉,每一间实验室都对应着产业链的关键节点,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触摸到行业“技术脉搏”。

 

东北亚ICT人才高地如何炼成?解码沈阳工学院背后的华为力量

昇腾智能小车实操场景

 

课程体系:与华为技术同步迭代的“活教材”。自2024年产业学院落地以来,沈阳工学院的体系已经历经了两次升级。依托华为ICT学院体系,沈阳工学院将六大“根技术”(数通技术、5G、大模型大数据、鸿蒙、鲲鹏、昇腾)融入45门核心课程,更将华为认证体系与学分挂钩,确保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学生不仅能学习到HCIA-Datacom等认证课程,还能通过Talent实践教学平台参与企业真实项目——这种“课证赛创”一体化模式,让毕业生的技能证书更具含金量。参与项目的学生就业率,进入华为及其生态企业学生的比例也显著提升。

师资融合:华为金牌讲师的“驻场革命”

金牌讲师驻场:将行业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2025年2月,16名华为资深工程师正式入驻沈阳工学院,开启为期一年的驻场教学。他们中既有交付过5G基站项目的实战专家,也有为能源巨头定制培训方案的技术大咖。在《昇腾机器学习》课堂上,金牌讲师直接使用运营商网络优化的真实案例,将复杂的AI训练流程拆解为可视化操作;在《鸿蒙移动应用开发》实践教学中,驻场教师带领学生用HarmonyOS开发校园服务APP,让代码直接落地应用场景。这种“课堂即职场”的教学模式,让晦涩的技术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东北亚ICT人才高地如何炼成?解码沈阳工学院背后的华为力量

 

“双师型”团队共建:企业工程师与高校教师的“化学反应”。华为工程师负责“授之以渔”,校内教师则专注“传道解惑”。双方通过“师资互融”计划,联合开发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工业互联网安全等领域的行业适配性校本教材。此外,在沈阳工学院里,接受培训的教师已累计300余人,其中近百人获得华为认证讲师资格。在人工智能实践教学室,企业导师指导项目开发,学术导师夯实理论基础,学生既有机会掌握华为MindSpore框架的应用,又能理解算法背后的数学原理。这种“双师驱动”模式,让不少毕业生既掌握了实操技术,又具备了工程思维。

生态融合:从沈阳到东北亚的“产教闭环”

人才培养与产业反哺: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双向奔赴”。沈阳工学院与华为的合作紧密围绕本地产业需求展开,将课堂延伸至产业一线。如学校基于昇腾技术构建智能教育体系,部署了AI质检相关实践教学设备,应用于交通场景分析与违规行为检测。学生能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毕业后也能够凭借在校积累的实践经验,快速融入本地企业,为区域数智化转型提供人才支持。同时,学校与海外高校和企业合作,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标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东北亚地区培养国际化的 ICT 创新人才。

 

东北亚ICT人才高地如何炼成?解码沈阳工学院背后的华为力量

 

政企校协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坚实保障。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华为通过“智能基座”项目,将自主研发的ICT技术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为学校提供了从底层技术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沈阳工学院则聚焦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目前已建成包括辽宁省科技厅“机器视觉重点实验室”、教育厅“先进在线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在内的5个省级科研平台,并持续拓展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技术攻关。这一“企业赋能、高校主导”的协同育人模式不仅推动学校成为向东北地区输出数智人才的重要场域,更有机会使区域成为东北亚数智人才生态的“枢纽节点”。

在沈阳工学院,华为所做的远不止技术移植,更是对“教育操作系统”的底层重构——将华为的工程方法论转化为可复制的育人方法论。在这里,依托华为的全栈全场景技术工具,正助力沈阳工学院的“产学研用”闭环培养模式成为数字人才培养的全球样板点。当昇腾的算力与高校的育人智慧相遇,当“个案”逐渐发展为一种“范式”,辐射东北亚的ICT人才生态圈正在加速形成。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