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青少年阅读能力发展课题组携手作业帮大阅读,共同开展青少年阅读能力与策略研究。课题组基于全国31个省市约1.3万份调研数据,系统分析当前青少年阅读能力的发展现状,首次提出“阅读能力三阶螺旋发展模型”,并聚焦动画等多模态内容在高阶阅读理解中的作用,为阅读素养导向下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与路径建议。
为进一步了解当前青少年阅读现状、阅读能力发展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为培养和提升青少年阅读能力建言献策,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以五年级学生为调研对象,在“作业帮大阅读团队”的技术支持下,开展了大规模的在线问卷调查,样本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呈现出的样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青少年阅读的基本特征。
根据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蒋承教授的介绍,研究报告提出了“青少年阅读能力三阶螺旋发展模型”,将阅读能力分为“基础认读理解”“实践迁移运用”“高阶评价鉴赏”三个层次,与新课标“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四大核心素养紧密衔接,清晰勾勒出青少年阅读能力由浅入深、由知到行的进阶图谱,为培养高素养阅读者提供了科学框架。
报告数据显示:约90%的学生在基础理解方面表现较好,但在迁移应用与深度鉴赏阶段,能力水平分化明显,满分率分别为23.24%与50.65%。此外,报告发现学生普遍课外阅读时间偏短、深度加工行为不足。家庭被认为是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场域,其中每周1-2次、每次1小时左右的陪伴阅读,被证明对提升学生的高阶阅读能力最为有效。
本次研究同步探讨了动画等多模态表达方式对于青少年阅读的重要作用。研究数据显示,动画与文字结合的内容在三天后的记忆保留率超过60%,显著高于纯文字阅读的30%;融合图像、声音和情境的表现方式,有助于降低文本理解门槛、提升专注力和情感参与度。
课题组表示,动画正以其不断增强的技术和教学融合能力重塑青少年的学习体验。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下,动画能够有效弥合不同学习能力、语言水平和文化背景学生之间的理解差异,促进教育资源的普惠公平,减少我国目前存在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性差异。
课题研究成果已逐步应用于相关阅读场景。作业帮大阅读结合研究成果,探索出“以文本为主、多模态为辅”的融合策略,将国风动画与经典名著导读相结合,让动画成为引导节奏、补充背景、激发兴趣的有效工具,助力学生跨越“读不懂”“读不进去”的阅读障碍,为青少年打造更具吸引力的阅读路径。
《青少年阅读能力与阅读策略研究报告》的发布,为新时代青少年阅读教育注入新动能。课题组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入开展青少年阅读能力结构、教学策略与数字内容等方向的研究,推动素养导向阅读理念的系统落地,为提升全民阅读质量与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