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佟先生好。语文教学的话题很多,从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看,交流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是语文课的事。但是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在忽视这一重要素质的培养,语文课不教学生说话。您对此问题何见解?
佟乐泉:你说的问题确实是基础教育的问题,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问题。从字面上理解,语文课嘛,语言、文字,就应该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表达并重。从深层次上分析,这里边还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内容。
其实我们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学生都有口语交流能力的要求。口语交流能力是外在表象,深层次是思维发展的程度。思维与语言是共生的。思维的发展带动语言水平的提升,而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书面表达,是口头语言的书面记录。我们把小孩子最初学作文叫作“写话”,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就是一篇文章了,可见说话训练的重要。
记者:好像国人并不是都这么认为的。语文课不教说话由来已久,但是无论舆论还是民间一直没见有什么反应。
佟乐泉:语言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语言和劳动相伴随创造了人,人类的产生有几百万年的历史,而文字的出现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是近几千年的事情。毫无疑问,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基础教育重要的启蒙内容。很多人认为,小孩学说话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六七岁的孩子已经学会说话了,上小学主要是认字,学习书面语言。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孩子上小学以后还要进行长期的语言教育和训练,学着把一件事想清楚,看清楚;说清楚,还要说全,说好,是要经过长期磨炼的。人的语文能力中,口语表达和交流能力总是第一位的,社会越发达,人际交往越频繁,口语交际越重要。当然,书面语言的学习也会反过来影响口头语言,使口语交际更准确,更精练,更有条理。所以,口语交际与文字表达这两方面的能力如鸟之双翼。现在很长时间以来,是单向偏重书面表达能力,口语教育、训练被忽视。造成了许多人有事说不明,有理讲不清的状态,这是很不应该的。联合国教育委员会提出,在新世纪被教育者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从当下科技飞速发展推动社会快速变化的趋势看,口语交流能力亟待提升。
记者:书面能力的培养能代替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吗?
佟乐泉:代替不了。口头语言和思维是同步的表里关系,而书面表达的训练是以口头语言为中介的。口语交际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转瞬即逝”。对话时说话一方的语音说完就消失了。这就要求对方要有很好的聆听与记忆的能力,能够即刻听明白说话一方所说的意思,迅速抓住内容要点。二是“间不容发”。即双方对话时“你有来言,我有去语”,中间不允许有停顿与拖延。这就要求对话双方的听话、理解、思考、对应等一系列过程瞬间完成。这些能力的培养不只是在婴幼儿期,长大后也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训练。口语交流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对所处环境文化的把握、社会经验的积累。可以说口语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相当长久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