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风筝演绎缤纷课堂
“现在学校每天八节课,其中七节课是国家规定的课程。还有一节选修课,孩子们可以任意去选择一项传统手工艺,比如风筝、剪纸、皮影、脸谱等等。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修课程。
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开风筝课是释放学生压力的好途径。风筝作为一项有益于身心、老少皆宜的体育活动,大力提倡和发展风筝文化也是对体育精神的传播。”孔祥泽表示。
“让孩子们了解风筝,可以增加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现在已经不是用歌诀保护本行业的时代了,我们就把这些歌诀阐述开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用创新的心态引导曹氏风筝的发展。”孔祥泽说,曹氏风筝工艺已经保留下来21首扎制歌诀,仍然有20多种制作技法需要挖掘和研究,但他已年逾古稀,其子孔令民先生年纪已过半百,传承保护工作便由“ 北京风筝寻梦俱乐部”创办人、“ 曹氏风筝”第四代传人缪伯刚等人执行落地。
在孔祥泽的指点下,徒孙缪伯刚带着他的团队在北京市各大中小学进行“曹雪芹风筝文化大讲堂体验活动”。孩子们在课堂上用心聆听缪伯刚老师的精彩讲座,各式各样的风筝图案令孩子们目不暇接:有长达数十米的巨型风筝,有小到玩于股掌之中的微型风筝;有惟妙惟肖的西游记师徒风筝,有栩栩如生的动物风筝,情态各异,跃然纸上。在课堂中,缪伯刚从南鹞北鸢缘起、燕子家族、曹雪芹风筝四艺、风筝绘制体验、有奖竞猜、风筝表演六个方面展开讲解。缪伯刚表示,曹氏风筝讲究“ 扎糊绘放”四艺。风筝的骨架并不是经过数字精密演算的,而是依据《易经》而制定的。在课堂上,缪伯刚亲自教孩子们制作风筝,学生从选竹子、劈竹子做起,亲自手绘风筝图案,制作风筝,然后在校园的运动场馆上亲手放飞自己制作的风筝。这种体验和挑战的乐趣,有利于学生了解风筝文化并增加对风筝艺术的认同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同时也锻炼了身体,当学生被高高的风筝牵动着,自由奔跑,尽情舒展,驱除心灵的压力,对人的精神和形体都大有裨益。缪伯刚以 “ 非遗校园传承”为己任,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定期举办非遗研究课题,在学子中传承非遗的知识,播撒非遗的种子,推动非遗校园传承工作在校内外蓬勃开展。
“风筝工艺的绘制,是学生探索求知的一个途径,是促进大脑发育的活动,为孩子带来精细动作能力的锻炼,能够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与想象力。孩子在制作风筝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越来越精准地抓住事物的特征。”
孔祥泽手持风筝向记者介绍,孩子从模仿到创作风筝,正是创造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完成一只风筝的制作相当于一次小规模的实现理想的历程,过程中充满各种因素,让孩子体验了丰富的场景,带来更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些是课本上的知识无法比拟的。
“ 曹雪芹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就连扎制风筝的口诀都充满了文学性,软翅扎时条最难,汗不去透形必还……多情最是双飞燕,左扑右闪逗云间,金鱼浮泳常摆尾,彩蝶追逐喜蹁跹。”说到兴奋处,孔祥泽饶有风趣地背诵起了风筝制作的技巧口诀。
在走访中,“曹雪芹风筝文化大讲堂体验活动”的合作学校、北京海淀区翠微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许培军表示,学校以传统文化润化师生心灵,将风筝艺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达到了艺术教育“ 润物无声、育人无形”的效果。自“曹氏风筝”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效果非常显著,孩子们的自信心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在学习风筝文化的同时,陶冶了审美情操。同学们在学习非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非遗文化、守护与传承中,承续中国文化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