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三好学生”的成长呼唤“三好家长”

时间:2022-01-25作者:魏克雄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十几年前,学校通常在期末时会评选“三好学生”,即评选出德育、智育、体育三个方面表现都很突出的学生。现在,我们提倡“五育并举”,所以称呼应该改为“五好学生”,但“三好学生”的称号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优秀学生的代名词。

优秀学生是怎样培养出来的?他们为什么能够全面发展?时间对每个孩子、每个家庭、每位父母都是公平的。在相同的学校教育环境下,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变得心灵纯洁、品德高尚、学业优异、能力突出而又极富有社会责任感?这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父母的建议》中指出,“造就人是一项高度紧张,需要付出全部精力的事业,它需要生活的智慧,也需要技巧和艺术。”在大量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优秀学生的背后都有着优秀的家长,而这些家长都有着一般家长认为非常普通却难以做到的三个优点:好脾气、好感情、好学养。我们将其称为“三好家长”。

好脾气造就孩子好品质

一个家庭当中,父母两人脾气好、志同道合、关系融洽,能够很好地理解对方的话语、思想和观点,彼此都能敏锐地捕捉到对方情绪上细小的变化,并且能够体贴入微、互相支持,这样他们在孩子们面前展示的总是积极、阳光、坚强、勇敢、刚毅、进取的一面,孩子自然也会变得心态平和、善良纯洁、情感细腻并具有强大的道德自我约束。

好脾气的家长,能宽容孩子犯错。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父母就相当于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生命。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会极力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难免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因为对养育孩子的责任担当,以及秉性中的悲天悯人基因,对于孩子的犯错,好脾气的家长能够理解孩子犯错的因由,懂得孩子犯错的动机,所以在处理孩子犯错时能够做到彼此配合一致,耐心而细致。因为他们深知:养育孩子的劳动是复杂的,造就人是需要智慧和艺术的,如何面对孩子犯错是考验父母智慧的。

好脾气的家长,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家庭生活中,脾气好的父母能够尊敬长辈、体贴老人。家庭氛围的营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对待老人的态度。在实际生活中,总是把老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并且时时处处注意照顾好老人情感的父母,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留下好的深刻的印象。孩子们会模仿,会从家长尊重、孝敬老人的细节中感受到自己的责任。父母在老人和长辈面前约束自己,也会让孩子受到积极的正向的影响。孩子也会因此变得懂事、善解人意,会因为没有给父母或给爷爷奶奶带去好的消息而难过。在犯错后,也会因为给老人带来额外的担心和麻烦而感到自责。这样的孩子非常注意父母和老人情绪上微小的变化。这是父母榜样的力量,更是家庭氛围熏陶的结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最具有教育力量的精神财富,是家人间的相互关心和尊重。”

好感情成就孩子好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孩子需要付出特殊的力量,这就是精神力量。出色的孩子,总是生长在父母彼此真诚相爱中,也真诚爱、尊重别人的家庭。

孩子最初是从母亲身边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孩子一出生,就能感受到母亲甜蜜的微笑、慈爱的目光、温暖的怀抱。母亲的幸福感从孩子一来到这个世界就开始传递。如果丈夫非常爱妻子,非常尊重妻子,那么妻子的一言一行,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积极而健康。孩子就会从这种细微的情感和情绪中,逐渐认识人的世界,逐渐形成善与恶最初的观念和概念。反之,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能有意无意地感受到父母关系间的裂痕——也许最初的裂痕非常细微不易察觉,但随着岁月而逐渐加深,父母之间彼此冷漠甚至互相怨恨、排斥,孩子也会因此而饱受伤害,成长的道路上会充满阴影。

父母相爱让孩子懂得替人着想、敢于担当。爱情是充满教育力量的。相爱的人会用心灵去感知人的最细微的精神需要,这种用心灵感受世界和爱人的能力,不可言传,但是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展现与传递给孩子,孩子也会因此变得道德高尚。设想,在一个家庭中,丈夫总是时时刻刻无微不至地关心、帮助妻子,替妻子分担繁重的家务;而妻子总是尽职尽责照顾好老人和丈夫,为丈夫精心打点远行的行囊,那么,这个家庭就是一个充满爱的磁场。不需要刻意地说教,父母在展示自然、真诚的爱情时,已经培养了孩子勤劳、善良、热情、替人着想的优良品质。

好学养助力孩子好成长

教育孩子是充满智慧和艺术的,需要家长坚持持续的学习。社会上很多行业都需要先培训再上岗。做教师和医生的,尤其要取得相关的资质。唯独做父母,没有完整的培训流程,也没有“持证上岗”。很多年轻人相爱、结婚、生子,完全不懂怎样去教育孩子——如怎样塑造孩子的性格,怎样去培养孩子的习惯。但是,他们会模仿他们的父辈,会模仿他们的同事和亲人来照顾和培养孩子。这种停留在模仿阶段的学习,是初级的、粗糙的。要想懂得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家长就需要不断学习。好的父母一方面要加强自我教育,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言行来影响孩子;另一方面要通过学习专门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进而提升自己,科学、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在孩子面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认识世界、感知自然、感知人类社会的示范。尤其是对于2至7岁处于发展关键期的孩子来说,思维、语言、情感、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等能力,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各种信息会大量的涌来,刺激孩子的求知欲。如果父母不具备有持续的学习力,不在这个关键期进行孩子智慧的培养,就会错过孩子最关键的成长阶段。

学习需要大量的教育实践和反思修正。理论的学习只能改变对教育孩子的一些认知,停留在“知”的层面;真正要掌握教育孩子的本领,需要落实到“行”的层面。孩子智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因为孩子是从身边的环境获得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所以,要想提升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父母就必须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留意事物之间的变化与因果关系。而引发孩子的思考,父母要身体力行。父母要利用好每一个机会和孩子一起去探索,去田野,去街头,去森林,去图书馆,让孩子对看到的各种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进而提出问题,只有大脑进行复杂的活动,思维细胞之间建立起极为精细的联系网络,孩子的知识、情感、能力、道德、审美才会像生机勃勃的藤蔓一样发展——这一切都需要父母大量的教育劳动,既有体力的劳动,又有脑力的劳动。没有实践,就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从另一个角度讲,父母需要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优秀唤醒优秀,优秀激发优秀。优秀的孩子背后,是父母高度的自我道德约束和不断的学习进取,言传身教,持之以恒。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把他们培养成好公民、好劳动者、好的儿子女儿、好的父母,同样能向社会证实您的价值。”“教育人,教育自己的子女,为社会培养人,这是公民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社会活动,是公民应该履行的社会义务。”

(作者:魏克雄 智慧父母课堂推广人、佛山市优秀青年校长、语文名师)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