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第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论坛“教育数字化融合与教学方式创新”分论坛举行

时间:2024-12-25作者:来源:活动办

第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论坛“教育数字化融合与教学方式创新”分论坛举行

 

12月20日,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论坛暨北京市教育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分论坛——“教育数字化融合与教学方式创新”学术论坛在清华附中大兴学校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旨在汇集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共同探讨AI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运用,推动教学方式创新与教育数字化落地实践。

 

第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论坛“教育数字化融合与教学方式创新”分论坛举行

 

清华附中大兴学校教师张特从奶茶定价的现实问题出发,引入数学知识,推导规律,建立模型,最终解决问题形成策略。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与分析、思考与表达、解决与阐释社会生活以及科学技术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注重理解和应用前沿人工智能技术,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论坛“教育数字化融合与教学方式创新”分论坛举行

 

清华附中大兴学校教师许艺枢、牟小颖与学生呈现了AI+生物的课堂。课程通过“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问诊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血红蛋白的分子基础,推理蛋白质结构相关知识,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人工智能系统的预测原理,并亲自使用工具进行蛋白质结构预测。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药物发现领域的前沿应用,从而引发学生对职业规划和选择的思考。

 

第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论坛“教育数字化融合与教学方式创新”分论坛举行

第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论坛“教育数字化融合与教学方式创新”分论坛举行

 

清华附中大兴学校教师宿琳媛、袁堃、郑卓涵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现实需求,整合AI、美术和心理等学科知识与思维模式,帮助学生应对挫折、压力,提高自我认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艺术创作的技巧,通过AI分析自我情感,还能够利用艺术手段进行情绪调节,在持续性学习评价中获得提升。

清华附中大兴学校副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技术专委、正高级教师张月英以“AI赋能教育,创新变革教学”为主题,为我们展现了数智学校未来的新样态,并用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深刻的专业理解,对人工智能创新教学进行了阐述和案例分享,提出在AI+学科深度交叉融合课程中,人工智能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作为一门学科其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学科价值。

 

第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论坛“教育数字化融合与教学方式创新”分论坛举行

 

北京市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教研网总编朱立祥就“数智赋能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阐释。他提出,人工智能,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必然对基础教育的教学产生深远影响。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人,也就是教师和学生,教师联系着学生、家庭和社会。数智赋能教师专业成长,最终追求的是学生的获得与成长。从赋能教师入手,教研网和中国教师研修网开展了在线联合教研、智能听评课、智能课堂分析以及教师成长智慧学伴等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使用人工智能要关注防范技术伦理风险,追求人机协同和人机共育。

 

第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论坛“教育数字化融合与教学方式创新”分论坛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顺以“数智赋能下的课堂教学创新”为题作报告,主要探讨了数智技术如何推动教育创新及大规模系统性课堂变革,包括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历程、关键特征、对教育创新的意义,以及素养型课堂的构建和实践案例等,强调教育数字化转型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有重要作用。

 

第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论坛“教育数字化融合与教学方式创新”分论坛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卢宇提到,加强中小学阶段的通识性人工智能教育,需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跨学科、大单元与项目式学习等方式,稳步开展和推进,并更多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内容设置。同时,需要加强对信息科技等多学科在职教师的系统化培训,使一线教师具备设计和讲授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基本能力。并且他讲到了大模型赋能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实现效率提升、加速模式创新、支撑育人变革。

 

第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论坛“教育数字化融合与教学方式创新”分论坛举行

 

科大讯飞教育大模型部门总经理韩萌阐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发展以及对未来人才结构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课堂互动式教学,学生个性化学习,语言学习,心理健康,体育训练,科学教育等多个方面都已经实现了深度应用,AI是把金钥匙,不仅影响着教育的未来,也影响着未来的教育,未来不是属于AI,是属于掌握AI技术的新人类。

 

第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论坛“教育数字化融合与教学方式创新”分论坛举行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海光,北京教育学院信息科技教育学院院长吴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兴利,中国教师研修网副总编刘博等教育领域的专家,对课例进行了深入而精彩的点评,同时分享了各自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

清华大学副研究员王东以“人工智能的基础学科属性及跨学科影响”为题,进行分享。从总体上看,人工智能是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行为的科学,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独特的思维方式,应该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特别是,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推动各个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工具,具有广泛的跨学科影响。如何在基础教学中反映人工智能在本学科中的前沿推动作用,需要认真思考。

 

第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论坛“教育数字化融合与教学方式创新”分论坛举行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穆肃分享多年实践研究成果。她提出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中,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提质增优是难点和关键。通过体系化研究,研发一站式便捷智能设备、云端智慧教育平台和双师协同教学智能分析系统,建构了基于数智技术的乡村教育D-4C多方协同、常态实施教育服务模式,在全国124多所乡村学校的英语、科学和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

 

第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论坛“教育数字化融合与教学方式创新”分论坛举行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