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党史学习,学出特色、亮点与实效2021-04-15
- · 寄语新教师:唯有扎根泥土 方可绽放芬芳2021-04-01
- · 张蓓:童年是一个大写的“玩”字2021-04-01
- · 秦光蔚:完善基层农业科研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2021-03-29
- · 邯郸市教育局今年将实施13件民生实事2021-03-26
- · 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传承弘扬责任文化 促进学校品质发展2021-03-25
- · 办好思政选修课,强化思政课立德树人效果2021-03-19
- · 史红:“颜值时代”,青少年的“审美焦虑”2021-03-11
- · 山水入课堂 天地大文章——华南实验学校赋能区域智慧教育发展2021-03-09
- · 在线课程助力“双师型”特色队伍建设——培生国际化职教教师培训在线课程解读2021-03-05
- · 如何学习培生国际职业技能证书BTEC课程2021-03-05
- · 英国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与本土化实践2021-03-05
- · 培生英国国家高等文凭教学模式对我国教育的启发2021-03-05
- · 艺术高考的新选择:BTEC国际艺术预科2021-03-05
- · 突破产教融合瓶颈——“中英国际人才港”在山东崛起2021-03-05
- · 让生态之光照进网络社会——品读《生态网络社会》 科学驾驭网络社会生活2021-03-03
- · 深度学习理念下项目式学习整合单元教学的研究2021-02-26
- · 乘风破浪再出发,百年老校开新局——黄冈中学“二次创业”中的格局之变2021-02-23
- · 解放教育生产力,做“活”人才大文章——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纪实2021-02-23
- · 尼尔·罗宾逊:为社会培养技术娴熟的劳动者2021-02-10
- · 张大山:变“传统餐饮”为“智慧餐饮”人才是关键2021-02-10
- · 李平:留学服务数字化转型对人才提出新要求2021-02-10
- · 孙永生:无人机产业发展呼唤低空安防人才培训2021-02-10
- · 人工智能教育,在探索中迎来发展新方向2021-02-10
- · “‘少教多学薄积厚发’教学范式”构建的研究与实践2021-02-07
- · “产教融合”育人,课程教材先行2021-02-07
- · 刘林昌:创新引领,建设新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021-02-07
- · 邢顺峰: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2021-02-07
- · 润心养德 静待花开2021-02-05
- · “共育共建共成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21-02-04
- · 曹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我们在行动2021-02-04
- · 王品木:办好有温度有品质的济南教育2021-02-03
- · “泉家共成长”——济南教育现代化解读(五)2021-02-03
- · 高教塑造城市之维——济南教育现代化解读(四)2021-02-03
- · “娃娃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和城里一样的教育”——济南教育现代化解读(三)2021-02-03
- · 从“铁饭碗”到“金饭碗”,教师获得了什么——济南教育现代化解读(二)2021-02-03
- · “温婉”的城市与“实在”的教育——济南教育现代化解读(一)2021-02-03
- · 济南:以人民期望为要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2021-02-03
- · 马良:“学位学徒制”落地中国的思考与实践2021-02-03
- · 林国章:学,无止境2021-02-03
- · 乡镇幼儿园走上发展快车道——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仓前实验幼儿园集团化办学纪实2021-01-28
- · 班主任怎样做好家校合作?2021-01-25
- · 徐雄: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领跑学校未来2021-01-11
- · 青春期心理问题,或始于幼儿期——访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刘华清2021-01-05
- · 南京、淄博5所中小学“学校教育家长满意度”调研评价出炉2020-12-31
- · “别人家的孩子”:一种教养的迷思2020-12-10
- · 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教师的责任所在2020-11-18
- · 爱在心中,呵护梦想2020-11-18
- · 你好,我的青春我的梦2020-11-18
- · 不喜欢任课老师就放弃学科学习,怎么办?2020-11-18
良师
更多»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