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阅读与写作,激活教师的专业发展2023-02-22
- · 50岁,我选择再次出发2023-02-22
- · 创新实践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2023-02-22
- · 从朱永新“新教育”看到的2023-02-22
- · 陈丽云:做学生阅读的点灯人2023-02-13
- · 数字化转角,技术与教学如何相拥2023-01-06
- · 江西教育,非凡十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实践2022-12-12
- · 龚付成: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热爱航空航天的种子2022-11-04
- · 数字化,如何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价值?2022-11-03
- · 向大凤:智慧书法助力传统文化实现新时代表达2022-11-03
- · 更加突出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教育厅、局长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2022-10-20
- · 以真实为基,办“水”一样的教育2022-10-12
- · 溯教育之“源”,聚焦师生内生力2022-10-12
- · “三位一体七彩阶梯”,实现学校发展新突破2022-10-12
- · 教育的味道是思想2022-10-08
- · 助力教育主阵地回归课堂,智慧教育能帮上什么忙?2022-09-28
- · 以文学的形式温柔地讲述“离去”2022-09-20
- · 读懂生死,唱响生命之歌2022-09-19
- · 当面对“人生大事”,我们能思考些什么2022-09-18
- · 数字教育,引领未来——众屹科技为教育信息化建设赋能2022-09-12
- · 从“活物理”看见课堂教学的另一种可能2022-09-09
- · “四个导向”引领县域教育纵深发展2022-09-08
- · 以高品质教学带动高品质学习2022-08-18
- · 华为IdeaHub教育平板,为优质均衡按下快进键2022-08-12
- · 看见每一个孩子,成就每一个孩子——访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总校长余耀贤2022-08-11
- · 用专业与热爱,做好教育中的“服务者”2022-08-08
- · 以校服为切入点,打造行走的校园美学符号2022-07-26
- · 超融合,缘何成为教育“一体化”时代的必选项2022-07-20
- · 个人的渺小与伟大——晚年周正逵的“教材梦”2022-07-15
- · 新学校应对新挑战新品牌焕发新光芒——南实集团麒麟二中全新启航2022-07-12
- · 从“整体数学”走向“整体教育”2022-07-12
- · 育人为本,守好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访广东省湛江一中培才学校校长郑建忠2022-07-06
- · 奋进新时代,喜迎“二十大”——沈阳市苏家屯区教育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2022-07-04
- · 智慧教学教研1+1>2,真正为教师“减负”!2022-07-01
- · 积极打造劳动教育的“沈阳模式”2022-06-27
- · 倾心点亮“ 校园新闻”这盏灯——献给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建校90周年2022-06-22
- · 以世界为养料,建一所会生长的学校——访深圳市龙华区万科双语学校校长杨帆2022-06-16
- · 教育信息化,如何助推学校教育变革?——《教育三人谈》线上直播实录2022-06-10
- · 乡村学校也有了合唱团2022-05-27
- · 厚朴课程 远志人生——杭州市下沙第二小学建校七十周年纪实2022-05-11
- · 云和木玩游戏走进北仑,山海协作结出创意之果2022-05-07
- · 落实“双减”,构建区域高质量教育治理体系2022-04-29
- · 成长型思维模式如何在校园落地生根2022-04-18
- · 西安“名校+”,把好学校办在孩子的家门口2022-04-15
- · 发展老年教育是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的重要路径2022-03-30
- · 四点设计,让教师研修更“智慧”2022-03-21
- · 繁荣人才生态,共创行业新价值2022-03-16
- · 加快督导改革步伐,促进“双减”落地见效——辽宁台安县全面探索责任督学“推门听评课”新模式2022-03-16
- · 浙大城市学院:“一块屏幕”带来的教学变革2022-03-10
- · 关于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建议2022-03-07
良师
更多»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