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文学的形式温柔地讲述“离去”2022-09-20
- · 读懂生死,唱响生命之歌2022-09-19
- · 当面对“人生大事”,我们能思考些什么2022-09-18
- · 数字教育,引领未来——众屹科技为教育信息化建设赋能2022-09-12
- · 从“活物理”看见课堂教学的另一种可能2022-09-09
- · “四个导向”引领县域教育纵深发展2022-09-08
- · 以高品质教学带动高品质学习2022-08-18
- · 华为IdeaHub教育平板,为优质均衡按下快进键2022-08-12
- · 看见每一个孩子,成就每一个孩子——访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总校长余耀贤2022-08-11
- · 用专业与热爱,做好教育中的“服务者”2022-08-08
- · 以校服为切入点,打造行走的校园美学符号2022-07-26
- · 超融合,缘何成为教育“一体化”时代的必选项2022-07-20
- · 个人的渺小与伟大——晚年周正逵的“教材梦”2022-07-15
- · 新学校应对新挑战新品牌焕发新光芒——南实集团麒麟二中全新启航2022-07-12
- · 从“整体数学”走向“整体教育”2022-07-12
- · 育人为本,守好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访广东省湛江一中培才学校校长郑建忠2022-07-06
- · 奋进新时代,喜迎“二十大”——沈阳市苏家屯区教育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2022-07-04
- · 智慧教学教研1+1>2,真正为教师“减负”!2022-07-01
- · 积极打造劳动教育的“沈阳模式”2022-06-27
- · 倾心点亮“ 校园新闻”这盏灯——献给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建校90周年2022-06-22
- · 以世界为养料,建一所会生长的学校——访深圳市龙华区万科双语学校校长杨帆2022-06-16
- · 教育信息化,如何助推学校教育变革?——《教育三人谈》线上直播实录2022-06-10
- · 乡村学校也有了合唱团2022-05-27
- · 厚朴课程 远志人生——杭州市下沙第二小学建校七十周年纪实2022-05-11
- · 云和木玩游戏走进北仑,山海协作结出创意之果2022-05-07
- · 落实“双减”,构建区域高质量教育治理体系2022-04-29
- · 成长型思维模式如何在校园落地生根2022-04-18
- · 西安“名校+”,把好学校办在孩子的家门口2022-04-15
- · 发展老年教育是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的重要路径2022-03-30
- · 四点设计,让教师研修更“智慧”2022-03-21
- · 繁荣人才生态,共创行业新价值2022-03-16
- · 加快督导改革步伐,促进“双减”落地见效——辽宁台安县全面探索责任督学“推门听评课”新模式2022-03-16
- · 浙大城市学院:“一块屏幕”带来的教学变革2022-03-10
- · 关于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建议2022-03-07
- · “教育+人工智能”如何构建良性发展生态?——《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实录2022-03-04
- · 启成大脑,五启成长模型的实践新样态2022-03-04
- · 新时代高职德育发展路径2022-03-01
- · 全力推进教育中心建设 教育高质量发展谱新篇2022-02-23
- · 一朵改变孩子命运的“云”——新华三智慧教育探索2022-02-23
- · 中国当代教育实践家顾泠沅:教师如何成为“有研究能力的实践者”2022-02-21
- · 多元文化如何影响未来家庭?2022-02-17
- · 开启专业人生,铸就师者荣光2022-02-10
- · 河北雄县:开启高中教育新引擎2022-02-10
- · 清华大学“90后”博导陈建宇:攻关“卡脖子”技术,立志做出世界级成果2022-02-07
- · 北京2022年冬奥开幕式:科技美学诠释奥运精神2022-02-06
- · 家庭教育中的“情”与“智”2022-01-25
- · “双减”政策下的家校合育实践2022-01-25
- · 十年磨剑,走在促进家庭教育立法的路上2022-01-25
- · 当“青春期”遇上“家庭教育”2022-01-25
- · 我对家庭教育的期许2022-01-25
良师
更多»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