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家》杂志2022新年献词 | 思考,助师者笃定前行2021-12-30
- · 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更需守正出奇2021-12-24
- · 广西师范大学:打造“精品课程”套餐包,提升师范生人文素养2021-12-24
- · 校内课后服务内容应具有适切性2021-12-24
- · 职业体验教育,为学生架起通向社会的桥梁2021-12-23
- · 数字阅读推动中小学优秀读物进校园2021-12-22
- · 我国教育学研究需要更多地面向国际舞台2021-12-22
- · 砥砺奋进,绘就“幸福教育”新画卷——沈阳市沈北新区学前教育发展侧记2021-12-20
- · 坚守教育初心,谱写学校发展新篇章2021-12-20
- · 做好“双减”加法,提升学生家长获得感2021-12-10
- · 论游戏课程化之道2021-12-06
- · “双减”之后议“双增” 勇立潮头谋新篇——哈尔滨校长发展共同体集中学习《教育家》120期线上圆桌论坛2021-11-26
- · 青少年的“破圈”成长2021-11-23
- · 落实“双减”政策需关注城乡差异2021-11-17
- · “双减”下,“三提”成就“幸福教育”2021-11-15
- · 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擦亮学校特色品牌——邹城市东滩煤矿学校建构“仁爱文化”的实践与思考2021-11-11
- · 砥砺创新 担当作为——老年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广州探索2021-11-09
- · “教育+人工智能”的“钱塘思考”2021-11-09
- · 办好教师工作坊 提升幼师整体素质2021-11-04
- · 一场由“博悟课程”引发的学习革命——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博物馆教育纪实2021-10-29
- · 课堂+“殿堂”:给孩子们最鲜活的博物馆教育2021-10-29
- · 加快托育机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刻不容缓2021-10-29
- · 山东发展县域普通高中的探索与实践2021-10-26
- · 提升县域高中办学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2021-10-25
- · 浙江县域高中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之路2021-10-25
- · 振兴县域普通高中 全面促进教育公平2021-10-25
- · 新时代江西县域高中发展的目标路径与选择2021-10-25
- · 高校里的“爱情课”,指向哪里2021-10-15
- · 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如何真正发挥学术激励作用2021-10-15
- · AI赋能,为教育带来更多可能——访越疆科技副总裁、教育事业群总经理杨俊2021-10-15
- · 智慧作业:变“题海战术”为靶向作业——大数据技术为“减负”寻找新路径2021-10-11
- · 润物好雨细无声——记我的小学老师2021-10-08
- · “千分制考核”如何激活肥城教育——对话山东省肥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赵永军2021-10-08
- · 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的“中医样本”——来自全国中医药文化教育进校园工作的报告2021-10-08
- · 戏曲进校园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戏曲学院扶持厦门实验中学京剧特色发展工作为例2021-10-08
- · 北京市创新中小学课外活动的思考与实践2021-10-08
- · 肖君健:当好教师专业成长的引路人2021-09-30
- · 线上教学期间“疫后综合症”的预防及对策措施2021-09-30
- · “为国育才”的初心依然炽热——写在广州市执信中学建校100周年之际2021-09-30
- · 教学生3年,为学生想30年——访广州市执信中学校长何勇2021-09-26
- · 教育信息化为“双减”赋能,带来教育质量提升的“拐点”2021-09-24
- · 衡水二中:千磨万击丹麦草,敢叫“烂尾”变“凤尾”2021-09-22
- · 七个打开:“小-初”衔接教研的实践研究2021-09-13
- · 谨防将教师节变成“折腾教师节”2021-09-10
- · 落实作业创新改革 呵护学生身心健康2021-09-08
- · 在“双减”语境下如何化解“教育焦虑”2021-09-07
- · 郭蕾:尊重规律,科学管理,减负提质,助力成长2021-09-06
- · 李正广:落实“双减”,确保学生在校学足学好2021-09-01
- · 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 深入实施高质量发展2021-08-30
- · 深圳玉律学校的“美玉”雕琢记2021-08-30
良师
更多»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